锡,质地柔软,色泽银白,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相比于金银,价格低廉,相比于铜铅,不易生锈且对人体无害。锡制茶叶罐密封性好,可长期保持茶叶的色泽和芳香,锡制酒具斟酒,夏天清凉爽口,冬天温酒导热较快,令人适意。因而锡器享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誉。锡金属由于这些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工具中。锡器的加工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尽管锡器有着众多的优点,但在收藏界始终得不到重视,很多收藏爱好者不了解锡器。温州杨衙里博物馆独辟蹊径,近几年来通过拍卖会以及从私人手中购买等各种途径收集了一批老锡器。经过洽谈,12月1日,这批锡器共148件在海宁市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中年代久远的一件藏品是西周时期的戈,另外还有酒壶、酒杯、茶壶、茶盘、茶叶罐等生活用器,水盂、水滴、笔洗、印盒等文房,以及烛台、香炉、花觚等供器。展出的很多锡器还镶嵌有宝石和翡翠,既是日常生活实用器具,也是少得的艺术品。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1月14日。
酒具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如爵、角、觚、觯、杯等都是酒器,这些青铜器中都有锡的成分,只不过与铜相比占次要地位。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材质的酒具不断出现,如金银、陶瓷、玉器,当然也有锡制酒具。相传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到西湖泛舟,为他斟酒的仕女一不小心把酒壶掉进了水里,于是留下了一副千古流传的对联,“提锡壶,游西湖,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到了清代,锡器酒具装饰更加繁复,一般会錾刻各种花卉或者福寿图案,另外还会镶嵌宝石或玉料,这样就提高了档次。除了常见的酒壶、酒杯,本次展览中有一件民国竹编曲柄四方倭角炭烧酒壶十分别致,壶身开了一个洞作为炉口,内有炉膛,放置炭火可以直接温酒,这一巧妙的设计正好符合中国人喜欢饮热酒的习惯。
茶具
长期以来,高档茶叶都是用锡器包装,锡罐被公认为茶叶长期保鲜的器皿。通常使用的纸制茶罐和铁皮茶罐储装茶叶,因密闭效果差,特别是遇到高湿、高温或干燥气候,茶叶很快会变质。但锡茶叶罐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难题,用它储茶可长期保鲜,有效避免营养流失和口味变化。1745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商船触礁沉没后,在海底沉睡了两百多年,于1984年打捞出海。船上370吨茶叶浸没海底,然而还有1000余公斤茶叶由于锡罐封装严密未受水浸变质,打捞上岸后还能饮用。一套完整的茶具,除了茶叶罐以外,还有茶壶、茶杯、盏托、茶盘,在展览中都能看到。其中一件茶壶,采用嵌花、压花工艺,壶身嵌有人物故事画片,这类锡壶在晚清民国时期非常流行,主要是为满足西方人士的审美需求,为外销生产的,在其他材质的器物上很少看到这种工艺。
文房
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不少辅助性工具,如水盂、笔洗、墨盒、砚盒、笔筒、笔山等,能工巧匠们可以用锡制作出各种文房用具。案头常见有雅致的水盂、拟古的笔山、素花的笔洗,以形制乖巧、造型古朴,深得追求精致生活的文人墨客的喜爱。水盂是墨磨时盛水的器具,写字时必备,被称为文房“第五宝”。常见的水盂材质有陶瓷、玉器、翡翠、玛瑙、象牙、珐琅等,从材料的珍贵就可知文人对水盂的重视。展品中有一件民国时期錾花诗文瓜棱形水盂,由锡制成,器身做成瓜棱状,还刻有“林中生玉竹,秋菊多佳色”的诗句,配以翠竹、秋菊图案,文人气息扑面而来。另有一件民国时期莲花芭蕉叶形笔洗,器身做成芭蕉叶形状,惟妙惟肖,可能连芭蕉叶上的叶脉纹也细致地刻出,底座以一支弯曲的莲花巧妙地将整个笔洗撑起来,真可谓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供器
民间使用的供器由祭祀用的礼器发展而来,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固定成为香炉与花瓶或者烛台的搭配,称为“五供”,简化版的就只剩下两个烛台。锡制烛台或者灯盏在旧时的婚丧嫁娶中是必不可少的。男方的聘礼,女方的陪奁,大都要凑上几件锡器。有钱的,作整套;钱少些的,选几样作;实在没钱,也得做个锡灯盏。川西一些地方,结婚行大礼时有合灯的习俗。新娘子过门,事先得就请个福气好的人撒帐、点灯,然后拜天地、入洞房。末了,新郎新娘再将锡灯盏上的两根灯芯移做一处,名曰“合灯”,寓意百年好合。本次展品中有三对烛台,分别做成鹿形、鹤形、元宝形。堂前使用锡烛台作为供器这一风俗在浙南、闽北的一些地区现在还保留着,锡烛台身上承载的是浓厚的民俗记忆。
锡器作为小众收藏,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价格也不高,相应的赝品也非常少,对于刚入门的藏友来说,锡器是一个不错的收藏品种。晚清、民国时期出口了一批锡器到国外,现在有部分回流回来,品相不错,价格也公道。另外泰国、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也有生产锡器的传统,制作精美,也可收藏。
- 上一篇:道口镇丰富了锡器文化
- 下一篇:高纯度锡器鉴别方法